新闻快讯

新闻快讯

新闻快讯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转载|徐廷教授合作论文在国际知名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发表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11-10 浏览次数:

11月8日,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廷作为第一作者合作完成的论文“The Late Paleolithic of the Changbai Mountains: A refined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for the Dadong site in Northeast China”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中国科学院二区 Top,校A-)在线发表。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23AKG001)及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资助。

论文简介

中国长白山地区是东北亚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与细石叶技术传播的关键区域,但是相关研究仍较为薄弱。本研究为该区域内的一处重要遗址,即和龙大洞遗址的史前人类活动建立了系统的年代框架,填补了更新世晚期这一时期人类演化认识的重要空白。通过对5组已发表及14组未发表的碳十四测年数据进行贝叶斯模型分析,本文进一步厘清了该遗址人类活动的时间序列,并揭示了东北亚技术创新与行为复杂性演变的更广泛格局。2010年至2024年间的发掘获得的数据和年代显示,大洞遗址存在三个明显不同的人类活动阶段,每一阶段均与区域气候和植被变迁密切相关。第一阶段(距今4.35-3.31万年)与温暖潮湿的海洋氧同位素第3期(MIS 3)相吻合,主要特征为使用黑曜石制作石器,以及原始象征行为的出现。第一、二阶段之间出现一个间歇期,与MIS 3向MIS 2过渡的气候冷变化时间段相对应,这一时期生物生产力下降,随后有短暂的恢复。第二阶段(距今2.79-1.95万年)涵盖了末次盛冰期(LGM),期间该遗址很可能作为避难所和黑曜石资源利用中心,推动了来自更高纬度地区的石叶和细石叶技术的扩散。第三阶段(距今1.67-1.29万年)处于盛冰期末后植被恢复期,考古记录显示人类持续活动,表现为精细化的细石叶工艺、研磨石器以及赤铁矿雕塑的出现,反映出流动性降低和行为复杂性的提升。

作者简介

徐廷,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项目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省级人才项目青年英才。主要研究领域为旧石器考古和高句丽渤海考古,现为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委员,考古中国项目秘书,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项目团队成员,具有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资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先后主持霸王朝山城、磨盘村山城、和龙大洞遗址和抚松枫林遗址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多项考古调查工作,相关工作多次入围或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国内十大考古新闻以及国家文物局年度重要考古新发现。目前已在Antiquity,Lithic Technology,JASR,《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人类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