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2023年起,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辽宁大学共同合作组成考古课题组,对阜新地区开展考古调查,调查工作弥补了以往阜新地区红山文化发现上的不足。近期,由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郑钧夫副教授带队调查的阜新地区红山文化遗存一般性调查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约3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42处与红山文化相关的遗址。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努鲁儿虎山和医巫闾山尾脉的山前缓坡或延伸台地上,表明阜新地区在红山文化的分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图片来源:北斗融媒)
本次调查确认了阜新地区红山文化遗址数量十分可观,表现出一定的聚群特点,其主要分布在散山丘陵地带。另外,该地区红山文化时期的遗址与周邻的朝阳、赤峰等地的红山文化在具有相似性的同时,也表现出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在积石冢和陶器的组合特征与其他地区不同,陶器的制作工艺和施纹细节也存在差异,这反映了阜新地区红山文化与邻近地区红山文化居民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图片来源:北斗融媒)
阜新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出土过中国最早的石堆塑龙,被称为“玉龙故乡”。这次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无疑为阜新地区增添了更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未来,考古课题组计划继续通过全覆盖式的踏查手段,从多视角、多技术、多渠道的视角出发,开展更加细致的年代学、聚落考古、制陶工艺、人地关系的研究,将阜新地区红山文化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